千年酒香漫东关,扬州东关街酒业的前世今生 扬州东关街酒业

admin 5小时前 1 0

扫一扫用手机浏览

文章目录 [+]

运河活水酿琼浆

站在东关街斑驳的麻石板路上,咸亨酒店门前的酒幌在春风中轻扬,空气中浮动着若有若无的酒香,这条全长1122米的古街,曾见证过"十里长街市井连"的盛景,而穿梭其间的酒香,早已浸润进扬州城的肌理,从唐代"夜市千灯照碧云"的漕运码头,到清代盐商云集的商贸中枢,东关街的酒业发展史,恰如一杯醇厚的陈酿,凝聚着运河文明的精华。

千年酒香漫东关,扬州东关街酒业的前世今生 扬州东关街酒业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漕运咽喉孕酒香

扬州酒业的兴盛,始于唐代运河体系的完善,据《扬州府志》记载,贞观年间东关古渡"日泊漕船三百艘",往来船工将北方的酿酒技艺与江南的稻米资源结合,催生出独特的酿酒工艺,宋代文人梅尧臣在《泊东关》中写道:"漕舟如云集,酒旗蔽日悬",生动描绘了当时酒肆林立的景象,元代马可·波罗游历扬州时,特别记载了"琥珀色米酒"的酿造技艺,这种用运河活水发酵的佳酿,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品。

明代盐务制度改革后,扬州成为全国盐业中心,东关街上的酒坊迎来黄金时代,鼎盛时期曾有"十八酒坊连甍接栋"之说,清乾隆年间,扬州盐商江春创办的"锦春酒坊"独创"三蒸三酿"工艺,其酿造的"锦春酒"被列为贡品,嘉庆《扬州画舫录》记载:"每至漕船抵埠,酒肆通宵达旦",运河码头的喧嚣与酒肆的笙歌,共同谱写着商业文明的华章。

诗酒风流铸文脉

东关街的酒香里,浸泡着扬州独特的文化基因,清代"扬州八怪"常在街边酒肆雅集,郑板桥曾醉书"难得糊涂"匾额,至今高悬于街中陈记酒坊,民国时期,朱自清在《说扬州》中特别提到东关街的"早茶配酒"习俗:清晨茶馆里,老扬州人用蟹黄汤包佐以温热的黄酒,这种独特的饮食传统延续至今。

街西的"四美酱园"旧址,曾见证过传统酒器的演变,考古发掘出的宋代青瓷执壶、明代锡制温酒器,印证了扬州酒具制作的精湛工艺,更难得的是,这里保存着完整的"酒令牙牌",128枚象牙牌上刻着不同的酒令,展现了古代酒文化的雅趣,每年清明前后举办的"开坛节",老酒坊遵循古礼祭祀酒神仪狄,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记忆。

老字号的新生密码

站在个园对面的谢馥春酒坊里,第五代传人谢文斌正在调试智能温控发酵系统,这家始创于1830年的老字号,将传统地缸发酵与现代生物科技结合,使出酒率提升30%的同时,完整保留了"窖香幽雅"的独特风味,街口的富春茶社则推出"早茶酒文化体验套餐",游客可以亲手参与糯米蒸煮、酒曲拌和的古法酿造过程。

2019年开业的东关街酒文化博物馆,运用全息投影复原清代酒市盛况,数字化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漆耳杯到民国酒票的2000余件文物,抖音平台上,"东关街酒坊探秘"话题播放量突破2亿次,95后主播"酒香阿宁"通过直播带货,让传统封缸酒走进年轻消费群体,数据显示,2022年东关街酒类文创产品销售额达1.2亿元,占整条街区营收的18%。

酒香里的城市乡愁

暮色中的东关街渐渐亮起灯笼,老酒坊传出的胡琴声与酒吧街的爵士乐奇妙交融,在"运河申遗"与"古城复兴"的双重机遇下,扬州正探索酒业发展的新路径:依托扬州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建立传统酿造技艺数据库,联合江南酒文化研究会制定黄酒品鉴标准,规划中的大运河酒文化生态廊道将串联起沿线18处历史酒坊遗址。

站在御码头遗址公园远眺,运河水依旧汩汩流淌,从唐代漕船上的酒坛碰撞声,到今日电商物流车的引擎轰鸣,东关街的酒香穿越千年而不散,这缕酒香里,既有"人生只合扬州老"的千年咏叹,更蕴含着传统产业在现代化浪潮中破茧新生的密码,当封缸酒被装入设计时尚的文创礼盒,当AR技术重现"酒旗戏鼓"的繁华盛景,东关街的古老酒业,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。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