叙府酒香传百年,解码宜宾叙府酒业公司的匠心传承与创新之路 宜宾叙府酒业公司
在中国白酒版图上,宜宾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"中国白酒之都"的城市,不仅孕育了享誉全球的五粮液,更滋...
扫一扫用手机浏览
在燕山山脉与永定河交汇处,北纬40度黄金酿酒带勾勒出一片神秘的土地——河北怀来,这片被清代《宣化府志》记载为"葡萄绕屋,岁收百斛"的沃土,在千年风沙中孕育着独特的葡萄文明,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官厅水库的薄雾,800米海拔的砾石坡地上,龙眼葡萄的藤蔓正舒展着百年虬枝,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酿酒葡萄品种,其琥珀色的果实里凝结着北魏《齐民要术》记载的酿造密码。
在怀来镇东花园村,一座青砖灰瓦的院落墙上爬满葡萄藤,这里是"家和酒庄"第四代传人张裕民的祖宅,1917年,他的曾祖父用三石小米换来法国赤霞珠枝条,在庭院里完成第一次嫁接实验,酒庄地下酒窖仍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夯土墙,温湿度始终恒定在14℃、75%,犹如母亲的子宫守护着沉睡的美酒。
张家客厅的博古架上,陈列着四代人的酿酒器具:光绪年间的陶制酒甑、1958年合作社时期的橡木桶模板、1983年首个不锈钢发酵罐的设计图纸,最引人注目的是2019年获得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金奖的"家和典藏",其酒标图案正是祖宅屋檐下的燕巢,寓意"家和人兴,酒醇情长"。
怀来盆地特有的"两山夹一湖"地貌,创造出独特的微气候,昼夜12℃的温差让葡萄积累300天以上的糖分,永定河古河道带来的砾石土壤深度达80厘米,排水性极佳的土质迫使葡萄根系向下延伸6米汲取养分,酒庄首席酿酒师李婉莹手持折射仪检测葡萄含糖量时,总会想起祖父的话:"好葡萄要听得懂土地的心跳。"
在发酵车间,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达成微妙平衡,手工采摘的葡萄经过三次分选,5℃低温浸渍72小时提取单宁,本土酵母在恒温橡木桶中缓慢发酵,酒庄独创的"三温区陈酿法",让酒液在窖藏期间经历-5℃至25℃的温差淬炼,造就出层次分明的口感,正如现任庄主张明昊所说:"我们不是在酿酒,而是在翻译大地的语言。"
打开一瓶2015年份的"家和珍藏",黑醋栗与紫罗兰的香气裹挟着淡淡的矿物质气息扑面而来,入口瞬间,单宁如丝绸般滑过舌尖,15.2%的酒精度与6.8g/L的酸度达成完美平衡,尾韵中若隐若现的燧石气息,正是怀来砾石土壤的味觉印记,侍酒师建议搭配当地特色官厅湖鱼头,鱼肉脂肪与酒体单宁的碰撞,恰似永定河水与燕山岩层的千年对话。
酒庄的沉浸式体验区里,游客可以参与"五感品鉴":触摸不同年份橡木桶的纹理,聆听酒液陈化的"呼吸声",观察挂杯的"酒泪"流速,甚至用嗅觉记忆超过200种香气分子,这种体验暗合中国古老的"五行"智慧,将金(器具)、木(橡木)、水(酒液)、火(阳光)、土(风土)融于一杯之中。
家和酒庄的2000亩有机葡萄园,采用"藤间种苜蓿,行间养蚯蚓"的生态模式,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3.8%,远超行业标准,他们推行的"公司+合作社+农户"模式,带动周边7个村庄2000余户农民转型种植酿酒葡萄,每亩收益从3000元提升至12000元,酒庄文化馆内陈列着村民捐赠的800多件农耕器具,记录着这片土地从粮食种植到葡萄经济的世纪转型。
每年秋分,酒庄会举办"封坛节",村民将当年新酒存入陶坛埋入院落,坛身刻着家训与祝福,这些酒坛既是家族的记忆容器,也成为连接游子与故乡的文化脐带,正如返乡创业的90后酿酒师王晓琳所说:"葡萄酒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,也让世界看见怀来的模样。"
在这片被《中国国家地理》誉为"东方波尔多"的土地上,怀来家和酒庄用四代人的坚守,将葡萄转化为流淌的诗歌,当月光洒满葡萄园,橡木桶中的酒液仍在进行着肉眼不可见的蜕变,就像这个千年古县在时代浪潮中的华丽转身,每一滴琥珀色的液体里,都封印着阳光的温度、土地的馈赠和家的记忆,等待着在某个启封的时刻,向世界讲述中国葡萄酒的文艺复兴故事。
发表评论